

闾丘氏
闾丘婴
河南、陕西
闾丘先生、闾丘卬
顿丘郡、邾国;邾郡堂、顿丘堂
待补
得姓始祖
闾丘婴。闾丘是春秋时期邾国的一个地名,那时有个贵族被封在这里做首领,他的后代就以封地为姓。在古籍《尚友录》中记载,因为邾国一个叫闾丘的贵族被封到那里,他的家族昌盛起来,便形成了闾丘复姓。该地在今山东省邹县一带。后来邾国被楚国吞并时,闾丘的公族逃到了齐国。春秋时期,齐国出了个名人叫闾丘婴,他的家族又昌盛起来,然闾丘婴的后代都不忘他们原来是邾国的贵族,所以这个家族在家谱上的堂号就记作“邾郡”。邾国是被楚国并吞的,楚国在春秋时很强大,而邾国是个小国,那时周朝廷已经管不了强大的诸侯国吞并弱小诸侯国的事,只好听之任之。闾丘氏后人奉闾丘婴为闾丘姓的得姓始祖。
展开
待补
展开
迁徙分布
闾丘氏复姓是非常古老的汉族姓氏,但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,在宋版《百家姓》中排序为第四百三十八位门阀。
闾丘氏族人早期活动于山东地区,汉、唐之际在今河南省北部形成望族,以顿丘郡为郡望。唐、宋时期,陕西、河南均有闾丘氏族人的活动踪迹。如今北京、上海、日本等地有少量闾丘氏族人分布。
邾国的地理位置在现今的山东省邹城市、滕州市等鲁南一带,以邹城市为主。首都“邾”位于现今的山东省曲阜东南方的南陬村。按史书记载,曹安(颛顼的后代)为陆终第五子。周武王时,封其后裔曹挟于邾,且为附庸,建立邾国。所以,邾国为曹姓国,其爵位为子爵。西周时期,因为邾国长期受到鲁国压迫,后来一度投靠晋国以求庇护。至鲁穆公在位时,邾国改称邹国,降为附庸。春秋时期,春秋时期,邾国逐渐强大,称“邾娄”。后来,邾国为楚宣王所灭。最后邾国约在战国中期灭亡。(按《世本》的说法邾国为齐所灭,但按地理位置而言邾国较有可能亡于楚。但及至目前为止还没有可靠史料显示邾国亡于何国、何时。而最后关于邾国的记载见于《孟子·滕文公》。)
展开
郡望
顿丘郡:汉朝初期置顿丘县,其时辖地在今河南清丰西南一带地区。顿丘郡始建于西晋泰始二年(丙戌,公元266年),治所在顿丘(今河南清丰),下领四县,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清丰、濮阳、内黄、南乐、范县等地。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曾废黜。唐朝至五代十国时期,曾以顿丘为澶州治所。
邾 国:一称邹国、邾国郡,商、周时期古国名,其时领地在今山东邹县一带。春秋时期楚国灭邾国,迁其国君至今湖北黄冈一带,遂称其地为邾邑。秦朝时期在该地设邾县,东晋朝末期被废黜不再。
堂号
邾郡堂:以国立堂。
顿丘堂:以望立堂。
展开
四言
源自邾国;
望出顿丘。
——佚名撰闾丘姓宗祠通用联
全联典指闾丘姓的得姓源流和郡望。
遁隐吴市;
望媲虎丘。
——佚名撰闾丘姓宗祠通用联
上联典指宋代人闾丘宾用,隐居吴市,靠耕种赡养双亲。为人正直,好学能诗。下联典指北宋人闾丘孝终,字公显,常被名人推重,苏轼曾说:“苏州有二丘,不到虎丘,则到闾丘。”
逢辰政绩卓著;
宾用廉直不污。
——佚名撰闾丘姓宗祠通用联
上联典指宋代吏部侍郎闾丘昕,字逢辰,丽水人。举进士,为义乌令,政绩卓著,历监察御史。下联黄指宋代孝廉闾丘宾用,隐于吴市,力耕以养其亲,廉直不污,力学好吟咏。
胜峙苏州,常起东坡之羡;
勤王婺郡,堪称民表之忠。
——佚名撰闾丘姓宗祠通用联
上联典指宋代名人闾丘孝终,字公显。苏轼尝云:“苏州有二丘,不到虎丘,则到闾丘。”其为名流推重如此。下联典指宋代名将闾丘观,字民表,丽水人。清康初,率部到婺州,及还,遇高宗渡江,领兵勤王,心历九任,官至武翼大夫。
展开
-
01-032020姓氏名人姓氏名人 闾丘先生 闾丘先生:(生卒年待考),著名春秋时期齐国隐士。齐桓公在社山打猎,和十二位父老慰劳桓公,桓公为他们免租免役,他未加致谢,且要桓公赐以富贵寿考。说:“选良吏,平法度,臣得寿矣;赈之以时,臣得富矣;令少敬长,臣得贵矣。”桓公听取其主张,与管仲谨修政教,终成霸业。
-
01-032020宗祠通用联四言 源自邾国;望出顿丘。 ——佚名撰闾丘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闾丘姓的得姓源流和郡望。
-
01-032020得姓始祖及迁徙分布闾丘婴。闾丘是春秋时期邾国的一个地名,那时有个贵族被封在这里做首领,他的后代就以封地为姓。在古籍《尚友录》中记载,因为邾国一个叫闾丘的贵族被封到那里,他的家族昌盛起来,便形成了闾丘复姓。该地在今山东省邹县一带。
-
01-032020闾丘氏渊源闾丘氏渊源 闾丘(lǘ qiū)姓源出有: 渊源一 源于地名,出自春秋时期邾国闾丘邑,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。在史籍《尚友录》中记载:“邾国闾丘氏食邑于闾丘”,说明闾丘是“以邑为氏”的。实际上,春秋后期,在邾国(今山东济宁邹城)境内的闾丘邑,原为齐国之地,周简王姬夷十四年(晋悼公姬周元年,齐灵公姜环十年,公元前572年)爆发的晋攻齐之战中,其地为邾国乘乱所占。